【自 學 要 求】
一、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現(xiàn)實主義詩歌的代表詩人。結(jié)合注釋初步讀懂這兩首詩,感受詩中所描述的社會現(xiàn)實,體會詩人的情懷。
二、朗誦?這兩首詩,體會古體詩在句式、用韻等方面的特點。
三、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?分為四節(jié),試概括每節(jié)的內(nèi)容,并說說其中蘊含著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?
四、《賣炭翁》?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?揭露了怎樣的社會現(xiàn)實?
五、兩首詩中都有不少精彩的描寫,如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?中對惡劣天氣和生活環(huán)境的描寫,《賣炭翁》中對賣炭老人肖像、心理、動作的描寫。試結(jié)合具體詩句做簡要分析。
六、背誦這兩首詩。
七、任選一首詩,發(fā)揮想象,增加一些細節(jié),改寫成一則小故事。?
【原文一】
茅屋為秋風所破歌
唐•杜甫
八月秋高[1]風怒號[2],卷我屋上三重茅[3]。茅飛渡江灑江郊,高者掛罥[4]長[5]林梢,下者飄轉(zhuǎn)沉塘坳[6]。
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,忍能對面為盜賊[7],公然抱茅入竹去[8]。
唇焦口燥呼不得[9],歸來倚杖自嘆息。
俄頃[10]風定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[11]。布衾[12]多年冷似鐵,嬌兒惡臥踏里裂[13]。床頭屋漏無干處[14],雨腳如麻[15]未斷絕。自經(jīng)喪亂[16]少睡眠,長夜沾濕[17]何由徹[18]?
安得[19]廣廈[20]千萬間,大庇[21]天下寒士[22]俱[23]歡顏[24],風雨不動安如山!嗚呼[25]!何時眼前突兀[26]見[27]此屋,吾廬[28]獨破受凍死亦足[29]!
【題解】
本詩選自《杜詩詳注》卷十(中華書局1979年版)。
是詩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(chuàng)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。公元759年(唐肅宗乾元二年)秋天,杜甫棄官到秦州(現(xiàn)在甘肅天水),又輾轉(zhuǎn)經(jīng)同谷(現(xiàn)在甘肅成縣)到了巴陵。公元760年(乾元三年)春天,杜甫求親告友,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,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。不料到了公元761年(上元二年)八月,大風破屋,大雨又接踵而至。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,詩人由自身遭遇聯(lián)想到戰(zhàn)亂以來的萬方多難,長夜難眠,感慨萬千,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。詩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近郊的草堂。
【作者】
杜甫(712—770),字子美,河南鞏縣(臺河南鞏義西)人,唐代著名詩人。藝術(shù)上繼承和發(fā)展了《詩經(jīng)》以來的現(xiàn)實主義傳統(tǒng),達到了古典詩歌現(xiàn)實主義的高峰,后人稱他為“詩圣”。代表作有《三吏》《三別》。著有《杜工部集》。
【注釋】
1、秋高:秋深。
2、怒號(háo):大聲吼叫。號:號叫。
3、三重(chóng)茅:多層茅草。三,泛指多。
4、掛罥(juàn):掛著,掛住。罥,掛結(jié)。
5、長(cháng):高。
6、沉塘坳(ào):沉到池塘水中。塘坳,低洼積水的地方。塘,一作“堂”。坳,水勢低的地方。
7、忍能對面為盜賊:竟然狠心這樣當面做偷竊的事。忍,狠心。能,如此,這樣。對面,當面。為,做。
8、入竹去:進入竹林。
9、呼不得:喝止不住。
10、俄頃(qǐng):一會兒。
11、秋天漠漠向昏黑(古音為押韻念hè):指秋季的天空陰沉迷蒙,漸漸黑了下來。漠漠,陰沉迷蒙的樣子。向,漸近。
12、布衾(qīn):布被子。衾:被子。
13、嬌兒惡臥踏里裂:孩子睡相不好,把被里都蹬壞了。惡臥,睡相不好。裂:使動用法,使‥‥‥裂。
14、床頭屋漏無干處:意思是,整個房子都沒有干的地方了。屋漏,指房子西北角,古人在此開天窗,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。“床頭屋漏”,泛指整個屋子。
15、雨腳如麻:形容雨點不間斷,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。雨腳,雨點。
16、喪(sāng)亂:戰(zhàn)亂,指安史之亂。
17、沾濕:潮濕不干。
18、何由徹:如何挨到天亮。何由,怎能,如何。徹,到,這里是徹曉?,通宵的意思。
19、安得:如何能得到。
20、廣廈(shà):寬敞的大屋。
21、大庇(bì):全部遮蓋、掩護起來。庇,遮蓋,掩護。
22、寒士:貧寒的士人。
23、俱:都。
24、歡顏:喜笑顏開。
25、嗚呼:書面感嘆詞,表示嘆息,相當于“唉”。
26、突兀(wù):高聳的樣子。
27、見(xiàn):通“現(xiàn)”,出現(xiàn)。
28、廬:茅房。亦:一作“意”。
29、足:值得。
【譯文】
八月里秋深,狂風怒號,狂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。茅草亂飛,渡過浣花溪,散落在對岸江邊。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,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。
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,竟忍心這樣當面做“賊”搶東西,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。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,回來后拄著拐杖,獨自嘆息。
一會兒風停了,天空中烏云像墨一樣黑,深秋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下來了。布被蓋了多年,又冷又硬,像鐵板似的。孩子睡眠姿勢不好,把被子蹬破了。一下雨屋頂漏水,連床頭都沒有一點兒干的地方,但房頂雨漏像麻線一樣密集并下個不停。自從安史之亂之后,我睡眠的時間很少,長夜漫漫,屋漏床濕,怎能挨到天亮。
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,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,讓他們開顏歡笑,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,安穩(wěn)得像是山一樣?唉!什么時候眼前出現(xiàn)這樣高聳的房屋,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,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!
【導讀】
這是一首敘事詩,著重敘述自己的茅屋為秋風刮破的過程以及因此遭受到的風雨之苦。表達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。全詩共四節(jié)。
第一節(jié)五句,寫天氣、環(huán)境的惡劣。此五句,句句押韻,"號"、"茅"、"郊"、"梢"、"坳"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。“八月秋高風怒號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”起勢迅猛。“風怒號”三字,音響宏大,讀之如聞秋風咆哮。一個“怒”字,把秋風擬人化,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,面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。詩人好容易蓋了這座茅屋,剛剛定居下來,秋風卻故意同他作對似的,怒吼而來,卷起層層茅草,怎能不使詩人萬分焦急?“茅飛渡江灑江郊”的“飛”字緊承上句的“卷”字,“卷”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,卻隨風“飛”走,“飛”過江去,然后分散地、雨點似地“灑”在“江郊”:“高者掛罥長林梢”,很難弄下來;“下者飄轉(zhuǎn)沉塘坳”,也很難收回來。"卷"、"飛"、"渡"、"灑"、"掛罥"、"飄轉(zhuǎn)",一個接一個的動態(tài)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,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,撥動詩人的心弦。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并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,而是寓情意于客觀描寫之中。我們讀這幾句詩,分明看見一個衣衫單薄、破舊的干瘦老人拄著拐杖,立在屋外,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了起來,吹過江去,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;而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,也不能不激起我們心靈上的共鳴。
第二節(jié)五句,寫茅草被搶。。這是前一節(jié)的發(fā)展,也是對前一節(jié)的補充。前節(jié)寫“灑江郊”的茅草無法收回。是不是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?有的,然而卻被“南村群童”抱跑了!“欺我老無力”五字宜著眼。如果詩人不是“老無力”,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,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。“忍能對面為盜賊”,意謂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盜賊!這不過是表現(xiàn)了詩人因“老無力”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,決不是真的給“群童”加上“盜賊”的罪名,要告到官府里去辦罪。所以,“唇焦口燥呼不得”,也就無可奈何了。用詩人《又呈吳郎》一詩中的話說,這正是“不為困窮寧有此”!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,就不會對大風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;“群童”如果不是十分困窮,也不會冒著狂風抱那些并不值錢的茅草。這一切,都是結(jié)尾的伏線。“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”的崇高愿望,正是從“四海困窮”的現(xiàn)實基礎(chǔ)上產(chǎn)生出來的。
“歸來倚杖自嘆息”總收一、二兩節(jié)。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,就擔心蓋得不夠結(jié)實的茅屋發(fā)生危險,因而就拄杖出門,直到風吹屋破,茅草無法收回,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。“倚杖”,當然又與“老無力”照應。“自嘆息”中的“自”字,下得很沉痛!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嘆息,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,則世風的淡薄,就意在言外了,因而他“嘆息”的內(nèi)容,也就十分深廣!當他自己風吹屋破,無處安身,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,分明聯(lián)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(shù)窮人。
第三節(jié)八句,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。“俄頃風定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”兩句,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,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,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,已在預料之中。“布衾多年冷似鐵,嬌兒惡臥踏里裂”兩句,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。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,而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。成都的八月,天氣并不“冷”,正由于“床頭屋漏無干處,雨腳如麻未斷絕”,所以才感到冷。“自經(jīng)喪亂少睡眠,長夜沾濕何由徹”兩句,一縱一收。一縱,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(jīng)歷,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(zhàn)亂頻仍、殘破不堪的國家;一收,又回到“長夜沾濕”的現(xiàn)實。憂國憂民,加上“長夜沾濕”,怎能入睡呢?“何由徹”和前面的“未斷絕”照應,表現(xiàn)了詩人既盼雨停,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。而這種心情,又是屋破漏雨、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(fā)出來的。于是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(lián)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,水到渠成,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(jié)尾。
第四節(jié),全是議論。"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,風雨不動安如山", 作者以己推人,心憂天下,想到寒士,同情人民,使詩歌具有了廣泛的社會意義,升華了主題。前后用七字句,中間用九字句,句句蟬聯(lián)而下,而表現(xiàn)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兒如"廣廈"、"千萬間"、"大庇"、"天下"、"歡顏"、"安如山"等等,又聲音宏亮,從而構(gòu)成了鏗鏘有力的節(jié)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,恰切地表現(xiàn)了詩人從"床頭屋漏無干處"、"長夜沾濕何由徹"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(fā)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。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,詠歌之不足,故嗟嘆之,“嗚呼!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,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!”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,至此表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。
【原文二】
賣 炭 翁
唐·白居易
賣炭翁,伐[1]薪[2]燒炭南山中[3] 。滿面塵灰煙火色[4]兩鬢蒼蒼[5]十指黑。賣炭得[6]錢何所營[7]?身上衣裳口中食。可憐[8]身上衣正單,心憂炭賤愿[9]天寒。夜來城外一尺雪,曉[10]駕炭車輾[11]冰轍[12]。牛困[13]人饑日已高,市[14]南門外泥中歇。
翩翩[15]兩騎來是誰?黃衣使者白衫兒[16]。手把[17]文書[18]口稱[19]敕[20],回[21]車叱[22]牛牽向北[23]。 一車炭,千余斤[24],宮使驅(qū)[25]將[26]惜不得[27]。半匹紅綃一丈綾[28],系[29]向牛頭充炭直[30]。
【題解】
詩選自《白居易集》卷四(中華書局1979年版)。
這是詩人創(chuàng)作的組詩《新樂府》?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。詩人有自注云:“《賣炭翁》,苦官市也。”唐德宗貞元末,官中派宦官到民間市場強行買物,名為官市,實為掠奪。
【作者】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樂天,號香山居士,又號醉吟先生,祖籍山西太原,生于河南新鄭。是唐代偉大的現(xiàn)實主義詩人。
【注釋】
1、伐:砍伐。
2、薪:木柴。
3、南山:終南山,屬秦嶺山脈,在長安城南。
4、煙火色:煙熏色的臉。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。
5、蒼蒼:灰白。
6、得:得到。
7、何所營:做什么用。營,謀求,需要。
8、可憐:使人憐憫。
9、愿:希望。
10、曉:天亮。
11、輾(niǎn):同“碾”,壓。
12、轍: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的痕跡。
13、困:困倦,疲乏。
14、市:?城市中劃定的集中進行交易的場所。唐代長安有東、西兩市,各有東、西、南、北四門。
15、翩翩:輕快的樣子。?
16、黃衣使者白衫兒:黃衣使者,指皇宮內(nèi)的太監(jiān)。白衫兒,指太監(jiān)手下的爪牙。
17、把:拿。
18、文書:公文。
19、稱:說。
20、敕(chì):皇帝的命令。
21、回:調(diào)轉(zhuǎn)。
22、叱:吆喝。
23、牽向北:長安城宮廷在北面,集市在南面。
24、千余斤:不是實指,形容很多。
25、驅(qū):趕著走。
26、將:助詞,用于動詞之后。
27、惜不得:吝惜不得。
28、半匹紅紗一丈綾:唐代商品交易,錢帛并用,但“半匹紅紗一丈綾”遠遠低于一車炭的價值。
29、系:掛。
30、直:同值,價錢。
【譯文】
有位賣炭的老翁,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燒炭。他滿臉灰塵,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,兩鬢頭發(fā)灰白,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。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干什么?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??蓱z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,心里卻擔心炭賣不出去,還希望天更寒冷。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,清晨,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。牛累了,人餓了,但太陽已經(jīng)升得很高了,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。
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?。渴腔蕦m內(nèi)的太監(jiān)和太監(jiān)的手下。太監(jiān)手里拿著文書,嘴里卻說是皇帝的命令,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。一車的炭,一千多斤,太監(jiān)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,老翁是百般不舍,但又無可奈何。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,朝牛頭上一掛,就充當炭的價錢了。
【導讀】
這是一首敘事詩。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(jié)和人物描寫,揭露了“宮市”的掠奪本質(zhì),反映了中唐以后統(tǒng)治階層直接剝削、壓迫人民的社會現(xiàn)實,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。
全詩共兩節(jié)。
第一節(jié)寫賣炭翁勞苦悲慘的生活。開頭四句,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。“伐薪、燒炭”,概括了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。“滿面塵灰煙火色,兩鬢蒼蒼十指黑”,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,寫出勞動的艱辛,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(xiàn)。“南山中”點出勞動場所,這“南山”就是王維所寫的“欲投人處宿,隔水問樵夫”的終南山,豺狼出沒,荒無人煙。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里披星戴月,凌霜冒雪,一斧一斧地“伐薪”,一窯一窯地“燒炭”,好容易燒出“千余斤”,每一斤都滲透著心血,也凝聚著希望。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,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(qū)別了開來。但是,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,憑自種自收就不至于挨餓受凍,只利用農(nóng)閑時間燒炭賣炭,用以補貼家用的話,那么他的一車炭被掠奪,就還有別的活路。然而情況并非如此。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(jīng)濟狀況,而是設為問答:“賣炭得錢何所營?身上衣裳口中食。”這一問一答,不僅化板為活,使文勢跌宕,搖曳生姿,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,使讀者清楚地看到: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,別無衣食來源;“身上衣裳口中食”,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余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。這就為后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。
“可憐身上衣正單,心憂炭賤愿天寒。”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。“身上衣正單”,自然希望天暖。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“賣炭得錢”上的,所以他“心憂炭賤愿天寒”,在凍得發(fā)抖的時候,一心盼望天氣更冷。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復雜的內(nèi)心活動,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(xiàn)了出來,又用“可憐”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,催人淚下。
這兩句詩,從章法上看,是從前半篇向后半篇過渡的橋梁。“心憂炭賤愿天寒”,實際上是期待朔風凜冽,大雪紛飛。“夜來城外一尺雪”,這場大雪總算盼到了!也就不再“心憂炭賤”了!“天子腳下”的達官貴人、富商巨賈們?yōu)榱巳∨粫谖⒉蛔愕赖奶績r上斤斤計較。當賣炭翁“曉駕炭車輾冰轍”的時候,占據(jù)著他的全部心靈的,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難走,而是盤算著那“一車炭”能賣多少錢,換來多少衣和食。要是在小說家筆下,是可以用很多筆墨寫賣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動的,而詩人卻一句也沒有寫,這因為他在前面已經(jīng)給讀者開拓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。
接下來寫老翁趕車賣炭的情景。天氣已如他所愿,他強忍饑寒,滿懷希望地“曉駕炭車輾冰轍”,掙扎著來到“市南門外”, “泥中歇”更寫出了老翁精疲力竭的情態(tài)。第二節(jié)寫“宮使”對賣炭翁的掠奪。賣炭翁好不容易燒出一車炭、盼到一場雪,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著賣炭得錢換衣食,結(jié)果卻遇上了“手把文書口稱敕”的“宮使”。在皇宮的使者面前,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,跟著那“叱牛”聲,賣炭翁在從"伐薪"、"燒炭"、"愿天寒"、"駕炭車"、"輾冰轍",直到"泥中歇"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、所希望的一切,全都化為泡影。前四句描繪“宮使”橫行霸道的丑惡行徑:“翩翩”寫出其橫沖直撞、趾高氣揚的動作和神態(tài);"手把" "口稱"見其仗勢欺人、專橫跋扈;"回""叱""牽"這一連串動作,則刻畫出其蠻不講理、霸道兇殘的面目。后四句寫被掠奪的結(jié)果。“一車炭,千余斤”極言其多,而且是老翁生活的一切依憑,卻只因為是“宮使驅(qū)將”,所以“惜不得”——看似輕描淡寫的三個字,多少無奈,多少悲憤,多少絕望,盡在其中。“半匹紅紗一丈綾”,數(shù)量極少,價值極低,與“一車炭,千余斤”構(gòu)成強烈的反差,宮使竟將其“充炭直”,明明是光天化日之下赤裸裸的搶劫,卻要打著“宮市”的旗號,無恥的嘴臉更是暴露無遺。
從“南山中”到長安城,路那么遙遠,又那么難行,當賣炭翁“市南門外泥中歇”的時候,已經(jīng)是“牛困人饑”;如今又“回車叱牛牽向北”,把炭送進皇宮,當然牛更困、人更饑了。那么,當賣炭翁餓著肚子,走回終南山的時候,他會想些什么呢,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,這一切,詩人都沒有寫,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。當想到這一切的時候,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,不能不憎恨統(tǒng)治者的罪惡,而詩人“苦宮市”的創(chuàng)作意圖,也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。
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,藝術(shù)上也很有特色。詩人以“賣炭得錢何所營,身上衣裳口中食”兩句展現(xiàn)了幾乎瀕于生活絕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。這是全詩的詩眼。其他一切描寫,都集中于這個詩眼。在表現(xiàn)手法上,則靈活地運用了陪襯和反襯。以“兩鬢蒼蒼”突出年邁,以“滿面塵灰煙火色”突出“伐薪、燒炭”的艱辛,再以荒涼險惡的南山作陪襯,老翁的命運就更激起了人們的同情。而這一切,正反襯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:賣炭得錢,買衣買食。老翁“衣正單”,再以夜來的“一尺雪”和路上的“冰轍”作陪襯,使人更感到老翁的“可憐”。而這一切,正反襯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:天寒炭貴,可以多換些衣和食。接下去,“牛困人饑”和“翩翩兩騎”,反襯出勞動者與統(tǒng)治者境遇的懸殊;“一車炭,千余斤”和“半匹紅紗一丈綾”,反襯出“宮市”掠奪的殘酷。而就全詩來說,前面表現(xiàn)希望之火的熾烈,正是為了反襯后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。
這篇詩沒有像《新樂府》中的有些篇那樣“卒章顯其志”,而是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,因而更含蓄,更有力,更引人深思,扣人心弦。這首詩千百年來萬口傳誦,并不是偶然的。
【附:參考資料】
一、安史之亂
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(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)由唐朝將領(lǐng)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(fā)動的戰(zhàn)爭,是同唐朝爭奪統(tǒng)治權(quán)的內(nèi)戰(zhàn),為唐由盛而衰的轉(zhuǎn)折點。這場內(nèi)戰(zhàn)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,國力銳減。因為發(fā)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,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。又由于其爆發(fā)于唐玄宗天寶年間,也稱天寶之亂。
(全新資料室)
二、歌行體
歌行,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體裁,屬樂府詩一類。歌行體,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(chǔ)上建立起來的我國樂府詩的一種變體,為南朝宋鮑照所創(chuàng)。鮑照模擬和學習樂府,經(jīng)過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鑄創(chuàng)造,不僅得其風神氣骨,自創(chuàng)格調(diào),而且發(fā)展了七言詩,創(chuàng)造了以七言體為主的歌行體。劉希夷的《代悲白頭吟》與張若虛的《春江花月夜》的出現(xiàn),是這種體裁正式形成的標志。其特點是音節(jié)、格律比較自由,形式采用五言、七言、雜言的古體,富于變化。
宋姜夔 《白石詩話》:"體如行書曰行,放情曰歌,兼之曰歌行。" 明胡震亨《唐音癸簽·體凡》:"﹝樂府﹞題或名歌,亦或名行,或兼名歌行。歌,曲之總名。衍其事而歌之曰行。歌最古;行與歌行皆始漢,唐人因之。"明徐師曾《文體明辨序說·樂府》:"放情長言,雜而無方者曰歌;步驟馳騁,疏而不滯者曰行;兼之曰歌行。"
(全新資料室)
三、補白:《新樂府序》導讀
【原文】
新 樂 府 序
白居易
序曰: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,斷為五十篇。篇無定句,句無定字,系于意,不系于文。首句標其目,卒章[1]顯其志,《詩》三百之義也。其辭質(zhì)而徑[2],欲見之者易諭[3]也。其言直而切[4],欲聞之者深誡也。其事核而實[5],使采[6]之者傳信也。其體[7]順而肆[8],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??偠灾瑸榫?、為臣、為民、為物、為事而作,不為文而作也。元和四年,為左拾遺[9]時作。
【題解】
“新樂府”概念是由白居易首先提出來。他曾把擔任左拾遺時寫的“美刺比興”、“因事立題”的50多首詩編為《新樂府》,并特意配寫了此序。“序”作于唐憲宗元和四年(809)。
唐朝貞元、元和之際,廣大地主士大夫要求革新政治,以中興唐朝的統(tǒng)治。在這股浪潮的推動下,白居易、元稹等詩人發(fā)起了以創(chuàng)作新題樂府詩為中心的詩歌革新運動,主張恢復古代的采詩制度,發(fā)揚《詩經(jīng)》和漢魏樂府諷喻時事的傳統(tǒng),使詩歌起到“補察時政”,“泄導人情”的作用??谔柺?ldquo;文章合為時而著,歌詩合為事而作”。新樂府,是相對古樂府而言的。其特點有三:一是用新題。建安以來的作家們歌寫時事,多因襲古題,往往內(nèi)容受限制,且文題不協(xié)。白居易以新題寫時事,故又名“新題樂府”。二是寫時事。建安后作家有自創(chuàng)新題的,但多無關(guān)時事。既用新題,又寫時事,始于杜甫。白居易繼其傳統(tǒng),以新樂府專門美刺現(xiàn)實。三是不以入樂與否為衡量標準。
【注釋】
1、卒章:意指詩、詞、文章結(jié)尾的段落。
2、質(zhì)而徑:要求語言質(zhì)樸真實,直截了當。質(zhì),樸實,不雕飾。通俗易懂。徑,徑直,直截了當。
3、諭:清楚,明白。
4、直而切:真實而且切合實際。切,懇切。
5、核而實:詩歌所描繪的故事,句句真實,絕無謊言,經(jīng)得起事實檢驗。
6、采:收集,選擇。
7、體:文章體裁。
8、順而肆:行文暢達、聲韻靈活。肆,隨意,放開。
9、左拾遺:唐武則天垂拱元年(公元685年)設置左右拾遺,左拾遺屬門下省、右拾遺屬中書省,職掌與左右補闕相同,同掌供奉諷諫、薦舉人才,位從八品上,稍低于補闕。白居易808年任左拾遺。
【譯文】
序說:《新樂府》共有九千兩百五十二字,分為五十篇。文章沒有固定的句子,句子沒有固定的字,主要在于文章內(nèi)容,不在于語言形式。第一句標記文章的題目,最后一張顯示文章的中心思想,差不多是《詩經(jīng)》三百篇的意義。它的用詞真切而且樸素,想要理解的人就容易懂;它的話語直接而且切中要害,想要聽聞的人就能深深警醒;它的事典可靠而且真實,引用的人傳播起來就能讓人信服;它的文體通順而且暢快,可用來在歌詞和曲調(diào)里傳唱??偠灾?,為君、為臣、為人民、為物、為事而作,不是為了寫文章而寫的。元和四年(809年),在做左拾遺時寫的。
【導讀】
《新樂府序》作于唐憲宗元和四年(809),當時白居易擔任左拾遺。面對弊病多多的現(xiàn)實社會,他憂心如焚。于是一邊諫諍于朝堂,一邊訴諸于詩文。此間,他把50首新樂府結(jié)成組詩,題名《新樂府》,并特意配寫此序。
序中對“新樂府”這一詩歌形式給予了全面、具體的界定說明。“篇無定句,句無定字”,“首句標其目,卒章顯其志”,是“新樂府”篇章結(jié)構(gòu)上的特征,說明在形式上與古題樂府(漢樂府)的不同。“辭質(zhì)而徑”,意謂語言質(zhì)樸、通俗易懂, 目的是使讀者“易諭” (容易理解);“言直而切”是指用語切中要害、直截了當、愛憎分明、毫無虛飾,這樣才可以引起讀者或當事人真正的警覺與惕勵;“事核而實”,是強調(diào)詩作素材的真實性,只有選取現(xiàn)實(當世)生活中的實事,才能使作品的流傳,贏得人們的信服;“體順而肆”,是指詩歌行文暢達、聲韻靈活,摒棄格律的制約,以有利于和樂演唱。在序文的末尾,作者進一步強調(diào)“為君、為臣、為民、為物、為事而作,不為文而作”的創(chuàng)作目的。
通過上面的分析,我們可以看出,作者從不同方面對“新樂府”詩的特征給予解釋, 目的在于宣揚其一貫的創(chuàng)作主張。那就是:針對現(xiàn)實,有感而發(fā);思想內(nèi)容為主,藝術(shù)形式為輔;增強感染力,注重教育功能。這些主張在《與元九書》、《策林》、《寄唐生》、《讀張籍古樂府》、《采詩官》等眾多詩文中都得到了體現(xiàn)。它貫穿于作者整個創(chuàng)作,特別是“諷諭詩”之中。我們?nèi)我膺x取《新樂府》(50首)中的詩篇,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這一點。
長期以來,總是有人對白居易強調(diào)反映現(xiàn)實、揭露社會黑暗面、發(fā)揮補救時弊政治作用的文學主張、求“俗”的美學追求予以譏諷與否定。事實上,我們只要考察一下白居易所處的時代、對社會歷史發(fā)展的歷程稍作推究,就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 白居易的上述思想以及《新樂府》(50首)之類的詩作,在當時和后世都是很有價值、值得肯定的。
(全新資料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