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<ul id="yk4q0"></ul>
    <dfn id="yk4q0"><source id="yk4q0"></source></dfn>
  • <delect id="yk4q0"><s id="yk4q0"></s></delect>
    <strike id="yk4q0"></strike>
  • 現(xiàn)在時間:   
    當前位置:走進全新學校 > 校園新聞 >

    七(下)語文自學導讀之五:古代詩歌五首

    發(fā)布時間:2020-02-20    瀏覽次數(shù):

     

    【自學要求】

    一、圍繞古詩查找相關資料,了解詩人生平及詩歌的創(chuàng)作背景。

    二、有感情地朗讀古詩,注意節(jié)奏和韻律,體會詩人表達一的情感。?

    三、反復誦讀《登幽州臺歌》?,靜下心來,設身處地想象自己在古代,是那樣寂寞地獨自登臺遠望,瞬間感到天地無窮,人生有限。試此人試看,你能否進入并體會詩歌的意境?是否理解詩人為何“獨愴然而涕下”?

    四、你有過登山的經(jīng)歷嗎?當你登高縱目?,與云朵、飛鳥、山蠻融為一體時,也許就會心氣清朗,油然產(chǎn)生類似《望岳》與《登飛來峰》所寫的那種感覺。反復誦讀這兩六首詩,體會兩首詩結尾兩句的含義。

    五、?古詩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復引用,并衍生出新的意義。請解釋下列詩句在原作中的意思,以及后來衍生的意義。

    1、會當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。

    2、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緣身在最高層。

    3、山重水復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
    4、落紅不是無情物, 化作春泥更護花。

    六、背誦這五首詩歌,并用楷書默寫下來。

    七、在寫作中,引用詩句可以增加文采,增強感染力。不妨自備筆記本,摘抄積累詩文名句,以備寫作中引用。

     

    【原文一】

    登 幽 州 臺 歌  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唐·陳子昂

    [1]不見古人[2],后[3]不見來者[4]。  

        [5]天地之悠悠[6],獨愴然[7]而涕[8]下。

    【題解】

    詩選自《陳子昂集》(中華書局1960年版)。

    幽州臺,即薊北樓,是戰(zhàn)國時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所建,故址在今北京西南。

     

    【作者】

    陳子昂(661一702),字伯玉,梓州射洪(今屬四川)人,唐代文學家。

     

    注釋

    1、前:過去。

    2、古人: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圣君。

    3、后:未來。

    4、來者:后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。

    5、念:想到。

    6、悠悠: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。

    7、愴然:悲傷的樣子。

    8、涕:古時指眼淚。 

     

    譯文

    向前看不見古之賢君,向后望不見當今明主。

    一想到天地無窮無盡,我倍感凄涼獨自落淚。

     

    【導讀】

    《登幽州臺歌》這首短詩,深刻地表現(xiàn)了詩人懷才不遇、寂寞無聊的情緒。語言蒼勁奔放,富有感染力,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。

    “前不見古人,后不見來者。”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。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》與《登幽州臺歌》是同時之作,其內容可資參證?!端E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》七首,對戰(zhàn)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、郭隗,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跡,表示無限欽慕。但是,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,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,自己真是生不逢時;當?shù)桥_遠眺時,只見茫茫宇宙,天長地久,不禁感到孤單寂寞,悲從中來,愴然流淚了。因此以“山河依舊,人物不同”來抒發(fā)自己“生不逢辰”的哀嘆。這里免不了有對時世的感傷,但也有詩人對詩壇污濁的憎惡。詩人看不見前古賢人,古人也沒來得及看見詩人;詩人看不見未來英杰,未來英杰同樣看不見詩人,詩人所能看見以及能看見詩人的,只有眼前這個時代。這首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,表現(xiàn)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心境,抒發(fā)了時空無窮,人生有限,壯志難酬的情懷。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,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。

   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臺作一字描寫,而只是登臺的感慨,卻成為千古名篇。詩篇風格明朗剛健,是具有“漢魏風骨”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,對掃除齊梁浮艷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。在藝術上,其意境雄渾,視野開闊,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。全詩語言奔放,富有感染力,雖然只有短短四句,卻在人們面前展現(xiàn)了一幅境界雄渾,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。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,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、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。第四句飽蘸感情,凌空一筆,使抒情主人公——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,畫面頓時神韻飛動,光彩照人。從結構脈絡上說,前兩句是俯仰古今,寫出時間的綿長;第三句登樓眺望,寫空間的遼闊無限;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。這樣前后相互映照,格外動人。

    在用辭造語方面,此詩深受《楚辭》特別是其中《遠游》篇的影響?!哆h游》有云:“惟天地之無窮兮,哀人生之長勤。往者余弗及兮,來者吾不聞。”此詩語句即從此化出,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。

    同時,在句式方面,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。上兩句每句五字,三個停頓,其句式為:

    前──不見──古人,后──不見──來者;

    后兩句每句六字,四個停頓,其句式為:

    念──天地──之──悠悠,獨──愴然──而──涕下。

    前兩句音節(jié)比較急促,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、抑郁不平之氣;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(“之”和“而”),多了一個停頓,音節(jié)就比較舒徐流暢,表現(xiàn)了他無可奈何、曼聲長嘆的情景。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,音節(jié)抑揚變化,互相配合,增強了藝術感染力。 

     

    【原文二】

    望    岳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唐·杜甫

         岱宗[1][2]如何[3]?       齊魯青未了[4]。     

        造化鐘神秀[5],          陰陽割昏曉[6]。   

        蕩胸生曾云[7],            決眥入歸鳥[8]。   

         會當[9]凌絕頂[10],       一覽眾山小[11]。   

     

    【題解】

    詩選自《杜詩詳注》卷一(中華書局1997年版)。

   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(736),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漫游生活。作者北游齊、趙(今河南、河北、山東等地),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。

    望岳,從遠處、高處看泰山。望,向遠處看、高處看。岳,高大的山,此指泰山。泰山,又名岱山、岱宗、岱岳、東岳、泰岳,為中國著名的五岳之一,位于山東省中部,綿亙于泰安、濟南、淄博三市之間。

     

    【作者】

    杜甫(712—770),字子美,河南鞏縣(臺河南鞏義西)人,唐代著名詩人。藝術上繼承和發(fā)展了《詩經(jīng)》以來的現(xiàn)實主義傳統(tǒng),達到了古典詩歌現(xiàn)實主義的高峰,后人稱他為“詩圣”。代表作有《三吏》《三別》。著有《杜工部集》。

     

    注釋

    1、岱宗:指泰山。舊時認為泰山為五岳之首,為眾山所宗。

    2、夫:讀“fú”。句首發(fā)語詞,無實在意義,語氣詞,強調疑問語氣。

    3、如何:怎么樣。

    4、齊魯青未了:泰山橫跨齊魯,青色的峰巒連綿不斷。齊魯,春秋時的兩個諸侯國,在今山東一帶。泰山以北為齊國,泰山以南為魯國。青,指山色。未了,不盡。

    5、造化鐘神秀:意思是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泰山。造化,大自然。鐘,聚集。神秀,天地之靈氣,神奇秀美。

    6、陰陽割昏曉:意思是山的南北兩面,一面明亮一面昏暗,截然不同。陰,指山的北面;陽,指山的南面。泰山極高,南面受日光,故明亮,北面陽光照不到,故昏暗。割,分??鋸埖恼f法?;钑?,黃昏和早晨。

    7、蕩胸生曾云:層云生起,使心胸震蕩。曾,同“層”。

    8、決毗入歸鳥:張大眼晴遠望飛鳥歸林。決,裂開。眥,眼眶。入,收入眼底,即看到。

    9、會當:終當,定要。

    10、凌絕頂:登上最高峰。凌,登上。

    11、?。盒稳菰~的意動用法,意思為“以……為小,認為……小”。

     

    【譯文】

    巍峨的泰山,到底如何雄偉? 走出齊魯,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。

    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,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。

    層層白云,蕩滌胸中溝壑;翩翩歸鳥,飛入賞景眼圈。

   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,看到眾多的山都顯得低矮渺小。

     

    【導讀】

    杜甫的《望岳》詩共有三首。一首是詠東岳泰山的,一首是詠西岳華山的,一首是詠南岳衡山的。這首《望岳》就是詠東岳泰山的。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,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。全詩沒有一個“望”字,卻緊緊圍繞詩題“望岳”的“望”字著筆,由遠望到近望,再到凝望,最后是俯望。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,抒發(fā)了自己勇于攀登,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,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。

    首句“岱宗夫如何?”寫乍一望見泰山時,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,非常傳神。岱是泰山的別名,因居五岳之首,故尊為岱宗。"夫如何", 就是"到底怎么樣呢?"“夫”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語氣助詞,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,是個新創(chuàng),很別致。這個“夫”字,雖無實在意義,卻少它不得,所謂“傳神寫照,正在阿堵中”??芍^匠心獨具。

    接下來“齊魯青未了”一句,是經(jīng)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。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,也不是像謝靈運《泰山吟》那樣用“崔崒刺云天”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,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──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,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。泰山之南為魯,泰山之北為齊,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,在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。明代莫如忠《登東郡望岳樓》特別提出這句詩,并認為無人能繼。

    “造化鐘神秀,陰陽割昏曉”兩句,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,是上句“青未了”的注腳。一個“鐘”字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,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,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。山前向日的一面為“陽”,山后背日的一面為“陰”(山南水北為“陽”,山北水南為“陰”),由于山高,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、陽面,所以說“割昏曉”。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(xiàn)象,可詩人妙筆生花,用一個“割”字,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,這力量不是別的,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,形成不同的景觀,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。這里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,而那種“語不驚人死不休”的創(chuàng)作風格,也在此得到顯現(xiàn)。

    “蕩胸生曾云,決眥入歸鳥”兩句,是寫細望。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,故心胸亦為之蕩漾。“決眥”二字尤為為傳神,生動地體現(xiàn)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,想把這一切看個夠,看個明白,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,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(xiàn)得更為形象鮮明。“歸鳥”是投林還巢的鳥,可知時已薄暮,詩人還在望。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。

    末句的“會當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”兩句,寫詩人從望岳產(chǎn)生了登岳的想法,此聯(lián)號為絕響,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,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,也表現(xiàn)出詩人的心胸氣魄。“會當”是唐人口語,意即“一定要”。如果把“會當”解作“應當”,便欠準確,神氣索然。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,表現(xiàn)出詩人不怕困難、敢于攀登絕頂、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,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。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。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,所以登上的極頂?shù)南胪旧恚斎灰簿邆淞穗p重的含義。

    全詩以詩題中的“望”字統(tǒng)攝全篇,句句寫望岳,但通篇并無一個“望”字,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,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。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,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,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。若論氣骨崢嶸,體勢雄渾,更是后出之作難以企及。

     

    【原文三】

    登  飛  來  峰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北宋·王安石

    飛來山上千尋塔[1],聞說[2]雞鳴見日升。

    不畏浮云[3]遮望眼,自緣[4]身在最高層。

     

    【題解】

    詩選自《王荊文公詩箋注》卷四十八(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)。

    飛來峰,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,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,故又俗稱“塔山”,古代傳說此山自瑯琊郡東武(今山東諸城)飛來。

     

    【作者】

    王安石(1021一1086),字介甫,興半山,江西臨川(今江西撫州)人,北宋政治家、文學家、思想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

     

    注釋

    1、千尋塔:很高很高的塔。尋,古時長度單位,八尺為尋。

    2、聞說:聽說。

    3、浮云:在山間浮動的云霧。望眼:視線。

    4、自緣:自然是因為。緣:因為。

     

    【譯文】

   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,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。

    不怕浮云會遮住我的視線,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。 

     

    【導讀】

    詩的第一句,詩人用“千尋”這一夸張的詞語,借寫峰上古塔之高,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。詩的第二句,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,表現(xiàn)了詩人朝氣蓬勃、胸懷改革大志、對前途充滿信心,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。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,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。古人常有浮云蔽日、邪臣蔽賢的憂慮,而詩人卻加上“不畏”二字。表現(xiàn)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,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。

    前兩句是全詩的精華,蘊含著深刻的哲理: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,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。在寫作手法上,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,有寫峰上有千尋之塔,足見其高。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。承句寫目極之遼遠。承句用典,《玄中記》云:“桃都山有大樹,曰桃都,枝相去三千里。上有天雞,日初出照此木,天雞即鳴,天下雞皆隨之。”以此驗之,則“聞說雞鳴見日升”七字,不僅言其目極萬里,亦且言其聲聞遐邇,頗具氣勢。雖是鋪墊之筆,亦不可等閑視之,實景語中的高唱。且作者用事,深具匠心。如典故中“日初出照此木,天雞即鳴”,本是“先日出,后天雞鳴”,但王安石不說“聞說日升聽雞鳴”,而說“聞說雞鳴見日升”,則是“先雞鳴,后日升”。詩人用事,常有點化,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,或用事失誤目之,恐意有另指。

    第三句“不畏”二字作峻語,氣勢奪人。”浮云遮望眼”,用典。據(jù)吳小如教授考證,西漢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,如《新語·慎微篇》:“故邪臣之蔽賢,猶浮云之障日也。”王句即用此意。他還有一首《讀史有感》的七律,頷聯(lián)云:“當時黯暗猶承誤,末俗紛紜更亂真。”欲成就大事業(yè),最可怕者莫甚于“浮云遮目”、“末俗亂真”,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,恰敗于此。詩人良苦用心,于此詩已見端倪。第四句用“身在最高層”拔高詩境,有高瞻遠矚的氣概。作者點睛之筆,正在結語。若就情境說,語序應是“因為身在最高層,所以不畏浮云遮目”,但作者卻倒過來,先說果,后說因;一因一果的倒置,說明詩眼的轉換。這雖是作詩的常法,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。

   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。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,只寫了塔高,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,寄寓“站得高才能望得遠”的哲理。這與王之渙詩“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”相似。前者表現(xiàn)一個政治變革家撥云見日、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,后者表現(xiàn)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,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。

    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緣身在最高層。”與蘇軾“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”一脈相承,表現(xiàn)技法極為相似,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,比喻“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,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,就能透過現(xiàn)象看到本質,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。”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,比喻“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,是因為沒有全面、客觀、正確地觀察事物,認識事物。”兩者都極具哲理性,常被用作座右銘。

     

    【原文四】

    游  山  西  村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南宋·陸游

    莫笑農(nóng)家臘酒渾[1],豐年留客足雞豚[2]。 

    山重水復[3]疑無路,柳暗花明[4]又一村。 

    簫鼓追隨春社近[5],衣冠簡樸古風存[6]。 

     從今若許[7]閑乘月[8],拄杖無時[9]夜叩門。  

     

    【題解】

    詩選自《劍南詩稿校注》卷一(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)。

    此詩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(1167)初春,當時陸游正罷官閑居在家。在此之前,陸游曾任隆興府(今江西南昌市)通判,因在隆興二年(1164)積極支持抗金將帥張浚北伐,符離戰(zhàn)敗后,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擠打擊,以“交結臺諫,鼓唱是非,力說張浚用兵”的罪名,從隆興府通判任上罷官歸里。陸游回到家鄉(xiāng)的心情是相當復雜的,苦悶和激憤的感情交織在一起,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。“慷慨心猶壯”(《聞雨》)的愛國情緒,使他在農(nóng)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,并將這種感受傾瀉到自己的詩歌創(chuàng)作里。此詩即在故鄉(xiāng)山陰(今浙江紹興市)所作。

     

    【作者】

    陸游(1125一1210),字務觀,號放翁,越州山陰(今浙江紹興)人,南宋詩人。

     

    注釋

    1、臘酒渾:臘酒渾濁不清。臘酒,臘月所釀的酒;渾,渾濁。酒以清為貴。

    2、足雞豚:指菜肴豐足。足,足夠,豐盛。豚,小豬,這里指豬肉。

    3、山重水復:一座座山、一道道水重重疊疊。

    4、柳暗花明:柳色深綠,花色紅艷。

    5、簫鼓追隨春社近:將近社日,村里忙著迎神賽會,一路上迎神的簫鼓聲隨處可聞。春社,古代把立春后第五個戊日做為春社日,祭社公(土地神),祈求豐收。

    6、古風存:保留著淳樸古代風俗。古風,有古人之風度。

    7、若許:如果這樣。

    8、閑乘月:趁著月明來閑游。

    9、無時:沒有固定的時間,即隨時。后兩句詩言外之意是說,自已雖然辭官,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。

     

    【譯文】

    不要笑農(nóng)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,在豐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豐繁。

   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,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(xiàn)一個山村。

   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(jīng)接近,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。

    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,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。 

     

    【導讀】

    這首一首紀游抒情詩,是陸游的名篇之一。

    首聯(lián)渲染出豐收之年農(nóng)村一片寧靜、歡悅的氣象。臘酒,指上年臘月釀制的米酒。豚,是小豬。足雞豚,意謂雞豚足。說農(nóng)家酒味雖薄,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。一個“足”字,表達了農(nóng)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。“莫笑”二字,道出詩人對農(nóng)村淳樸民風的贊賞。

    次聯(lián)寫山間水畔的景色,寫景中寓含哲理,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。“山重水復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”如此流暢絢麗、開朗明快的詩句,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[jū 兩手捧(東西)]的山巒間漫步,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[gǔ水流的聲音;水流的樣子]穿行,草木愈見濃茂,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。正在迷惘之際,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,幾間農(nóng)家茅舍,隱現(xiàn)于花木扶疏之間,詩人頓覺豁然開朗。其喜形于色的興奮之狀,可以想見。當然這種境界前人也有描摹,這兩句卻格外委婉別致。人們在探討學問、研究問題時,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:山回路轉、撲朔迷離,出路難尋。于是頓生茫茫之感。但是,如果鍥而不舍,繼續(xù)前行,忽然間眼前出現(xiàn)一線亮光,再往前行,便豁然開朗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。這就是此聯(lián)給人們的啟發(fā),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。人們讀后會感到,在人生某種境遇中,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,因而更覺親切。這里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,信步而行,疑若無路,忽又開朗的情景,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,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。于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,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。

    此聯(lián)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圖;下一聯(lián)則由自然入人事,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(nóng)村風俗畫卷。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(tǒng)文化的深情。“社”為土地神。春社,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。農(nóng)家祭社祈年,滿懷著豐收的期待。節(jié)日來源于《周禮》。蘇軾《蝶戀花•密州上元》也說:“擊鼓吹簫,卻入農(nóng)桑社。”可見到宋代還很盛行。陸游在這里更以“衣冠簡樸古風存”,贊美著這個古老的鄉(xiāng)土風俗,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。

    前三聯(lián)寫了外界情景,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。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足,故而筆鋒一轉:“從今若許閑乘月,拄杖無時夜叩門。”無時,隨時。詩人已“游”了一整天,此時明月高懸,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,給春社過后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,別有一番情趣。于是這兩句從胸中自然流出:但愿而今而后,能不時拄杖乘月,輕叩柴扉,與老農(nóng)親切絮語,此情此景,不亦樂乎。一個熱愛家鄉(xiāng)與農(nóng)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。

    詩人被投降派彈劾罷歸故里,心中當然憤憤不平。對照詐偽的官場,于家鄉(xiāng)純樸的生活自然會產(chǎn)生無限的欣慰之情。此外,詩人雖貌似閑適,卻未能忘情國事。秉國者目光短淺,無深謀長策,然而詩人并未喪失信心,深信總有一天否極泰來。這種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,于是兩相交涉,產(chǎn)生了傳誦千古的“山重”“柳暗”一聯(lián)。

    陸游七律最工。這首七律結構嚴謹,主線突出,全詩八句無一“游”字,而處處切“游”字,游興十足,游意不盡。又層次分明。尤其中間兩聯(lián),對仗工整,善寫難狀之景,如珠落玉盤,圓潤流轉,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。

     

    【原文五】

    己  亥  雜  詩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清·龔自珍

        浩蕩離愁[1]白日斜, 吟鞭[2]東指[3][4]天涯[5]。

    落紅[6]不是無情物, 化作春泥更護花[7]。    

     

    【題解】

    詩選自《龔自珍全集》第十輯(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)。

    清道光十九年(1839)是己亥年,這一年詩人辭官離京返回杭州,后又北上迎接眷屬,

    往返途中共寫成七絕315首,總題為《己亥雜詩》。這是第五首。

     

    【作者】   

    龔自珍(1792一1841),字璱[sè]人,號定盦(an),浙江仁和(今杭州)人,清代思想家、文學家。

     

    【注釋】

    1、浩蕩離愁: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,也指作者心潮不平。浩蕩,無限。

    2、吟鞭:詩人的馬鞭。

    3、東指,東方故里。

    4,到。

    5、天涯,指離別京都的距離。

    6、落紅:落花?;ǘ湟约t色者為尊貴,因此落花又稱為落紅。

    7、花:比喻國家。

     

    【譯文】

   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,離開京都,馬鞭向東一揮,就好像人已在天涯。我辭官歸鄉(xiāng),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,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,化成了春天的泥土,也甘愿培育未來的春花。

     

    【導讀】

    這首詩是《己亥雜詩》的第五首,寫詩人離京的感受。雖然載著“浩蕩離愁”,卻表示仍然要為國為民盡自己最后一份心力。

    全詩分前后兩部分,前兩句為第一部分,后兩句為第二部分。在第一部分里,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,在無限感慨中表現(xiàn)出豪放灑脫的氣概。一方面,離別是憂傷的,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,故友如云,往事如煙;另一方面,離別是輕松愉快的,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,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為。這樣,離別的愁緒就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,既有“浩蕩離愁”,又有“吟鞭東指”;既有白日西斜,又有廣闊天涯。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,互為映襯,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。接著詩人筆鋒一轉,由抒發(fā)離別之情轉入抒發(fā)報國之志。詩的第二部分以落花為過渡,從落花——春泥展開聯(lián)想,把自己變革現(xiàn)實的熱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,然后以落花為喻,表明自己的心志:“化作春泥更護花”!代落花立言,向春天宣誓,傾吐了深曲的旨意。 

    詩人在這里反用陸游的詞"零落成泥碾作塵,只有香如故。"“落紅”,本指脫離花枝的花,但這“落紅”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,即使化做春泥,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。不為獨香,而為護花。表現(xiàn)詩人雖然脫離官場,但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,不忘報國之志,充分表現(xiàn)詩人的壯懷,成為傳世名句。

    “落紅不是無情物,化作春泥更護花。”詩人這樣說的,也是這樣做的。鴉片戰(zhàn)爭爆發(fā)后,他多次給駐防上海的江西巡撫梁章鉅寫信,商討國事,并希望參加他的幕府,獻計獻策??上г娙瞬痪镁驮诘り枙菏攀溃陜H50歲),無從實現(xiàn)他的社會理想了,令人嘆惋?!?/p>

    這首小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,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,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。龔自珍論詩曾說“詩與人為一,人外無詩,詩外無人”(《書湯海秋詩集后》),他自己的創(chuàng)作就是最好的證明。

     
    打印】 【關閉】 【返回頂部分享到:
    0
    網(wǎng)站單位:安慶全新學校 www.xx71.cn 2018-2019 版權所有
    地址(ADD):大觀區(qū)海口鎮(zhèn)經(jīng)七路(親親家園小區(qū)隔壁) 聯(lián)系電話(TEL):0556-8769900 手機:17705567829
    E-MAIL:qxxx6866@163.com 備案號:皖ICP備19023260號-1 技術支持:安慶熱線
   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国产,在线精品无码AV不卡顿,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,亚洲片无码在线看 在线观看 亚洲av 亚洲第一香蕉狠狠
  • <ul id="yk4q0"></ul>
    <dfn id="yk4q0"><source id="yk4q0"></source></dfn>
  • <delect id="yk4q0"><s id="yk4q0"></s></delect>
    <strike id="yk4q0"></strike>